信誉至上金年会

当前位置:信誉至上金年会 > 新闻动态 > 河东文化 >
河东文化
永乐宫搬迁展讲述的历史过往
时间:2018-10-26 

在刚刚落幕的山西(芮城)永乐宫第九届书画艺术节中,系列活动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以“为了传承”为题的永乐宫搬迁展备受关注,它讲述的关于永乐宫搬迁的历史过往,让人看到了这个“东方艺术画廊”无与伦比的艺术价值之外的一种拼搏之美和工匠精神,而展览的名称“为了传承”则直观地彰显了其重要的现实意义。

异地重生

永乐宫是中国道教三大祖庭之一,也是中国现存最著名的元代道教宫观,以典型的元代木结构建筑和大面积的精美元代道教壁画闻名于世。

1957年,黄河三门峡水库开始兴建,永乐宫处于工程淹没区。为保存这一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国务院决定整体搬迁永乐宫。

1961年挖筑了三清、纯阳、重阳三大殿基础和台基,同时修复了宫门和龙虎殿;1962年修复了三清、纯阳、重阳殿木构屋架并安装龙虎殿壁画……历经近十年的艰辛,曾被认为“神仙都难以办到”的永乐宫搬迁工程,在老一辈文物工作者艰难而科学的探索下,在工匠师傅们艰苦而顽强的奋斗中,所有殿宇建筑以及壁画碑碣等附属文物均成功地被迁移复原,平稳落户新址,在异地获得重生。

永乐宫整体搬迁工程涉及诸多学科,在保护理念、工程技术方面具有一定开创性,为古代建筑与壁画保护提供了极其宝贵的经验和教训,为新中国的文物保护事业培养了大量人才。该工程规模之大、技术之难、要求之严、速度之快、耗资之少、质量之高,对中国文化遗产保护事业具有划时代的非凡意义。

数项之最

展览专门设置了一块版面,呈现了这项浩大的搬迁工程所创造的历史:工程持续时间最长——约十年;搬迁壁画面积最大——1005.68平方米;搬迁建筑占地面积最大——约15公顷;搬迁建筑年代最早——700余年;留存手写资料最多——20000余页;搬迁建筑构件量够大——数以千计,重达10吨。

参与永乐宫迁建工程的骨干力量,当年平均年龄不到30岁。凭借自己的研究探索、规划设计和操作实施,大型元代建筑群异地重建和千余平方米壁画的揭取等史无前例的技术难题,在他们手中逐一解决。这股年轻的力量支撑了永乐宫迁建工程。同样,永乐宫也造就了一代古建筑大师。当年参与搬迁工程的陈明达、何云祥等人,后来都成为古建筑学或美术学的业界翘楚。

工匠精神

永乐宫迁建工程的石工、木工、雕刻工等工种的技师,是从各地抽调的名师名匠。工人们则来自河南、河北、山东、陕西、山西等不同省市。工程工作量大,实际操作中的难题多,工人们充分发挥聪明才智,采用土办法,改进土工具,为工作兢兢业业,一丝不苟。从各地抽调的优秀技工组成前沿中坚力量,带领工人们长期奋斗在一线。他们各司其职,精益求精,集思广益,众志成城。平凡而伟大的工匠们,是永乐宫顺利搬迁的人力保障。他们的敬业和坚持,值得被永远铭记。

相关单位信函、工程往来信件、工作总结……展览以“打开尘封的记忆”为主题,呈现了大量珍贵的历史资料。同时,迁建工程中的一幕幕历史瞬间,以黑白的影像被定格,让人直观地感受到一种热火朝天的建设激情。

700年后的今天,徜徉在被誉为“东方之瑰宝”的永乐宫,欣赏古代壁画的美妙神韵、赞誉木构建筑的精巧绝伦、领悟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时,您一定也会惊叹永乐宫搬迁工程的神奇伟大,铭记中华儿女的勤劳勇敢、自强不息。其间蕴含的拼搏之美是需要弘扬的,而工匠精神则是需要传承的。 

------分隔线----------------------------
新时代 新作为 新形象
XML 地图